网络货运平台政策风往哪边吹
发布时间:2019-09-10 点击量:
9月6日,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9月6日,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这一官宣,也意味着《管理办法》的发布,一方面要推进行业加速整合,以便于监管;另一方面因税而生的无车承运人的税务问题也被提上日程。
那么,随着《管理办法》的发布,物流行业会发生哪些变化?
从开票到工具化
自2013年无车承运人的概念被提出,到2016年推进试点落地,再到如今试点结束在即,这个过程中经批准的无车承运企业近300家,试点企业为229家。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试点名单中的很多无车承运人企业名存实亡,能真正称为无车承运人的平台并不多,有些只能称为信息撮合平台;甚至有些企业实际上就是家开票公司,把一些物流企业从线下搬到线上,以便开更低税点的发票。
这些开票公司的客户一般以物流企业、大三方为主。由于地方上的财税返还优势,他们可以为客户提供低价的增值税发票,平台自己一般平进平出,或者从中赚取少量差价,长久以来这些平台被盖上开发票的帽子。
这就造成一种现象:因各个地方的增值税返利标准不统一,很多无车承运人往往选择到返税高的地区去注册公司。
今年以来,各地无车承运人虚开发票备查的事情开始传出,这为行业提了一个醒。
而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业内进项抵扣长期不足的实情。实际上,过去的试点期间是整个行业与税务部门之间的磨合,随着营改增、路桥费、油费等相关政策的打通,无车承运人的可抵扣成本问题也逐渐得到了一些缓解。
在《管理办法》的起草背景中,有一条为:新业态发展的法规制度仍不健全,对无车承运人(网络货运经营者)的法律定位、行为规范以及监督管理缺乏明确规定,造成新业态运行不规范并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
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政策施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蹭牌照、搞撮合的方式显然与之相悖。接下来,网络货运平台需要介入到物流业务的交易中去,成为链接托运人与承运人的工具。
竞争格局的变化
除了身份的界定之外,《管理办法》中还有一个关键信息,即网络货运的资质审批将下放到区县。《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
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网络货运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网络货运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负有道路运输监督管理职责的机构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的网络货运管理工作。
而这是否意味着申请的门槛会放低?是否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都有资格成为网络货运平台?
不管答案是不是肯定的,但当笔者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网络货运」时,已经可以看到,排在前面的是协助企业进行资质申报的诸多广告。
在达牛信息CEO杨少梁看来,网络货运平台将不再是「奇货可居」的资质和资格,而是货物运输业务的基本工具和业务运营的基础平台。
过去,无车承运企业主要有三类参与者:互联网企业、生产制造企业、传统三方物流企业(3PL)。而这其中,乘着互联网+物流的东风,那些以互联网手段切入物流领域的企业可谓占尽了风头。而此轮《管理办法》的推行,对传统中大型的三方物流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政策支持,可以合法地为司机代开3%的增值税发票用于抵扣。
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中网络货运平台的参与群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群体特征更明显,洗掉开发票、信息撮合的企业,留下真正做物流业务的企业。《管理办法》规定,网络货运经营者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上传运单数据至省级网络货运信息监测系统。这样的监管,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平台伪造数据、发票的想法。
第二,网络货运平台将迎来数量级的爆发,竞争加剧,进而加快行业整合速度。
第三,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较强的一手货物组织能力,符合网络货运平台的定位;接下来,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将占据大头,并通过平台整合运力、扩大市场份额。未来,或将迎来传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向网络货运平台的转型潮。然而,擅长于组织货物的他们,还差一些硬性指标。
技术先行
在《管理办法》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时,就有创业者开始瞄准了传统第三方物流转型的市场。
根据《管理办法》规定,从事网络货运经营的,应该具备几大核心能力:一是借助互联网开展网络化平台经营的能力,比如上传运单数据、交易过程动态管理、建立服务评价体系等;二是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这需要企业获得公安部门颁发的、登记保护级别认证。
这意味着,准备申报网络货运平台的企业,最起码需要具备一套SaaS系统,技术将成为一门必修课。
随着政策的推进,技术、合规、资源、时间、成本等问题会成为这些企业难以迈过去的坎。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为这个群体搭建技术服务的公司如达牛信息、阿里云、中交兴路等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有些甚至是免费推出,希望用技术圈起这一正在成长的群体。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管理办法》的施行,更明确地圈出了一个群体,并将之逐渐放大,让这些真正做业务的企业充分发挥其整合作用。
文章来源:亿欧网 运联传媒